close

自從看完"貝多芬病毒"後~不禁想起以前喜歡聽音樂的時光~
在自己有能力去體驗時~反而遺忘了~
會選擇這個節目~其實是在路邊無意見看到宣傳旗幟~買了最便宜的票~去現場感受的一下~
這個節目的曲目看起來是吸引人的~莫札特+貝多芬+馬勒~都是赫赫的音樂家!
不過事實證明~沒啥音樂素養的我~在這三個曲目有接觸過的~只有小小的片斷而已~真是汗顏啊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莫扎特:唐·喬望尼》

      (義大利語:Don Giovanni;全名《浪子終受罰,或唐·喬望尼》,Il dissoluto punito, ossia il Don Giovanni,作品號K.527;又譯喬望尼先生),是一部由著名作曲家沃爾夫岡·阿馬多伊斯·莫扎特譜曲,洛倫佐·達·彭特作詞的二幕義大利語歌劇,首演於17871029的布拉格城邦劇院,由莫札特本人親自指揮。
       《唐·喬望尼》雖然和很多其他歌劇一樣,以唐璜為主要人物,但這個版本被普遍認為是在眾多版本中最為出類拔萃的。而達·彭特為歌劇準備的劇本,把該劇歸類為「詼諧戲劇(dramma giocoso)」,而莫札特自己則把該劇收入「喜歌劇(Opera buffa)」的分類下。雖然常常被歸類為喜劇,但是實際上該劇融合了喜劇、悲劇甚至超自然事件的元素。
莫札特的原譜中要求,宣敘調中使用的木管、圓號、小號、定音鼓和低音羽管鍵琴都是一般配置的雙倍,而弦樂部則保持一般配置。

引自:維基百科

《貝多芬:第一號鋼琴協奏曲,C大調,作品編號15

        雖說這是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,但事實上應該和B大調的第二號進行編號互換。論年代,現有的第二號比這首C大調第一號早了3年完成;論風格與規模,第一號比第二號多了些許貝多芬成熟時期的浪漫情感,且在編制上擴充了豎笛、小號、與定音鼓。至於為何會有這作曲年代順序上的誤植,至今依舊眾說紛紜。
  全曲分成三個樂章,第一樂章為燦爛的快板,奏鳴曲式。第一主題由第一小提琴以極弱音拉奏而出,繼而由管弦樂用極強音反覆發展,轉入降E大調甜美的第二主題同樣由第一小提琴奏出。在鋼琴出現前,樂團總共將以一百零五個小節演奏兩個主題。然而,從鋼琴聲部出現後,綿密的貝多芬風格就此延展,尤其以中間樂段左手六連音的幻想風格最為明顯。  第二樂章為極緩版,屬A-B-A三段體形式。A段主題由鋼琴首先奏出,樂團接而跟進;承續的B段主題為鋼琴與管弦樂的幻想對話;樂章末段則回到了A主題。 第三樂章為詼諧的快版,迴旋曲形式。主題在鋼琴彈奏下輕快而輕鬆,但繼之的管弦樂反覆,卻雄壯而具威勢。隨而的第一副主題由單簧管及小提琴帶出,第二副主題則以鋼琴為首演奏,全曲最後在強奏下結束。

引自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cd/cl_composition.php?c_id=clf030965 

《馬勒: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,巨人》

第一樂章:緩慢而沉重的,像自然的聲音,一開始非常從容不迫 Langsam. Schleppend. Wie ein Naturlaut. Im Anfang sehr gemächlich
第二樂章:強而有力,但是不太快(Kräftig bewegt, doch nicht zu schnell
第三樂章:莊嚴而且威嚴的,不要太緩慢(Feierlich und gemessen, ohne zu schleppen
第四樂章:如暴風雨般(Stürmisch bewegt  

      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創作時間約在一八八四年至八八年間,一八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由馬勒親自指揮在布達佩斯首演,一八九三至九六年修訂。原本的構想是朝向交響詩的創作,樂曲大致上跟著法國浪漫派小說家李希特(Johann Paulus Richter, 1763-1825)的作品《巨人》(Titan)走,分成「《青年時代》:花兒、果實與荊棘的音樂」("From the Days of Youth," Music of Flowers, Fruit and Thorn)與「人間喜劇」(The Human Comedy)這兩大部份,;而「青年時代」又可以分成「春日無涯」(Spring and No End)、「花兒」(Flowers)與「滿帆」(In Full Sail);「人間喜劇」則分成「卡洛風格的送葬進行曲」("Stranded!" Funeral March in the Style of Callot)與「從地獄到天堂」(From Hell to Heaven)。「青年時代」就像描寫大自然從冬眠到甦醒;「人間喜劇」則象徵從地獄到天堂間的過程。馬勒以這些標題來比喻音樂的內涵。
       
馬勒自 24 歲便開始著墨第一號交響曲,耗時四年完成。『巨人』是依據 Jean Paul 的同名小說改編成交響樂曲,小說主角是一位青年才俊,同時燃燒滿腔藝術熱血,因未覓得伯樂賞識,埋沒才能,逐漸絕望喪志,最後走向自殺之路。
        第一號交響曲首演那年,父親、母親與妹妹相繼過世,而他才 29 歲。年紀輕輕就經歷 9 次親人往生和送葬的悲慟,其一生創作均圍繞生死、送葬、悼念、悲傷、自然等主題,敏銳卻又不太和諧的表達。馬勒似乎視己如小說主角,透過模糊抽象的自傳模式,詮釋曠世巨作。

引自:http://www.poco-a-poco.org/place.html
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zeus/archive/2009/03/26/389155.html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【後記】

其實這場音樂會的主軸是長榮交響樂團+陳偉茵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~
但原諒音樂素養不足的我~對這首曲目失望最大!
感受不到協奏的感覺~感受不到鋼琴的主軸~倒是看到超高的演奏技巧(手靈巧的在琴鍵上流暢的滑動)
這首的第三樂章應該是比較常聽到的~也是三個樂章中比較動人的部份~

倒是馬勒的巨人~在看過它的曲目導讀後~我可以深深感受到音樂中的內涵及其所要表達的情感~
從新生的喜悅及期許~到面對現實的痛苦~悲涼的想放棄一切~一直到置死地而後生~
而且它的音樂變化性及故事性很夠~真的是一首樂詩~

在這次的音樂會上~我坐在第一排的最邊邊~
可以目睹指揮的風采~可惜的是只看得到弦樂及指揮的部份而已~其他部份都被擋到了~
下次想訂看看3樓的位子~視野比較好~但我相信效果應該會差一些!

對於觀察的感想~
好像團長都會是小提琴首席耶~雖然不知道為何~因為坐在最前面嗎?哈哈!!
另外~指揮的工作真的很耗精力耶~每個樂章完畢~我都看指揮爺爺很吃力的扶著指揮台的欄杆~
看起來好累喲!!
我稍微翻了一下簡介~這位外國籍指揮是雙簧管首席出身的~過去多是跟各交響樂團"合作"演出~
我在猜~他願意遠渡重洋來指導一個私人交響樂團~是不是跟姜魔一樣~想要擁有自己專屬的樂團呢?
隨便想想~哈哈哈!!!
想說卡拉揚這一生不就很感念他有機會領導一個樂團走向顛峰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yne66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